无人机,人们并不陌生,无人机飞手作为一项职业,也越来越多的得到人们的关注。近日,互联网研究机构艾瑞咨询发布了《2016年中国无人机行业研究报告》,称我国小型民用无人机市场进入快速成长期,预计到2025年,国内小型民用无人机市场总规模将达到750亿元。
在这个新生事物日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的同时,无人机“驾校”诞生了,“交规”也随之出炉了。2015年12月29日,国家民航局飞行标准司发布《轻小无人机运行规定(试行)》,规定不得酒驾,驾驶一定等级无人机需持驾驶员执照等,被圈内人士认定为首部无人机“交规”。
虽说随着无人机的大热,无人机飞手也成为一个新的“金饭碗”,但实际上,与国内2016年预计40万的无人机销量、10万左右的从业人士相比,获得AOPA、ASFC、UTC等颁证机构合格证书“持证上岗”的飞手加起来也不到1万人。
一面是热血的朝阳产业,一面是蛮荒的行业生态,作为一个带电的高速飞行机器,安全隐患一直是无人机绕不开的话题,而飞手们也如散兵游勇般各自开疆拓土。
现状: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
刘士清作为入行5年的资深飞手,在提到行业的薪资水平时微微一笑,指着咖啡厅外来回穿梭的车流说到:“无人机飞手好比汽车驾驶员,首先得有驾驶证,有了证以后,老司机一般比新手赚的多,懂得修车的老司机比普通老司机赚的多。”
“无人机也是一样,仅仅会飞,每个月的薪水也就几千元。经验丰富的飞手,情况就各不相同了。有些资深的飞手不仅操控技术好,还懂得维修、参与新机型的研发试飞、能参加航展等等,这部分人确实会获得高额的报酬。”刘士清说道。
至于刘士清本人的收入水平,刘表示,自己主要负责航拍,实行的是弹性工作制,一个月平均能接3~4个航拍任务。根据客户的需求、拍摄的难度系数以及拍摄的时间周期,每个任务的报价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。
“无人机飞手这项职业不要求你一天8小时都在工作,但这并不代表这项职业很轻松。比如拍摄时要考虑对光的要求,对天气的要求,起早贪黑是常有的事情。还有对特定景别的要求,为了取几个镜头的景,我们经常要驱车几百公里。”刘士清说。
然而在刘士清看来,这项职业最大的压力不仅仅来自于工作本身,更多的是来自于对设备及地面人员的安全保障,“我们操作的无人机单价通常都达到几万元,飞机上天以后,不仅要完成好航拍任务,还要保证飞机能安全返航并降落。无人机空中出现机械故障,坠机、炸机甚至失踪,这些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。所以新手进入无人机行业时,需要进行培训,懂得一定的飞行安全与技巧后,使得人机飞行相关的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位、预防到位并处理到位,这样才算是一名合格的无人机飞手。”刘士清补充道。